Selena Yang/編輯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相信很多人從小就聽過這道令人抓頭的問題。如果我們直接討論「結論或答案」,從最廣義的角度來看,多數證據都指向蛋比雞更早在地球出現。簡單來說,「蛋」其實非常廣義,不見得一定是雞的蛋。
但不同領域的專家會從演化、基因突變或量子理論等角度切入,整體結論卻並非像想像中那麼單純。例如說如果將討論點限縮到「第一顆能孵化出現代雞的蛋」,那答案又可能翻轉。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最新研究與歷史資料,看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你說的是哪種蛋?
其實,從生物學定義來看,所謂的「蛋」其實是指一種帶有卵膜的生殖細胞。科學界普遍認為,這類卵生機制最早可追溯到數億年前的魚類、兩棲類與爬行類的進化過程。甚至有研究指出,真正帶殼的蛋,如爬行類、恐龍、鳥類的硬殼蛋出現的時間,至少也在三億年以上。
相較之下,經人類馴化的家雞一般被推估只存在約數千到一萬年。換句話說,若是討論單純的「蛋」,答案是蛋早於雞,畢竟地球上的卵生動物可比雞早得多。
不過若將問題鎖定在「家雞所生的那種蛋、平常吃的蛋」,也就是俗稱的「雞蛋」,事情就複雜了許多。
多篇關於家雞起源的考古學研究,例如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團隊或哈佛大學生物地球化學實驗室的相關研究,都顯示家雞可能起源於東南亞的野生原雞。而在距今大約七千到一萬年前左右,人類便開始逐漸馴養牠們,經過基因篩選或混種後,才形成現今馴化程度更高的家雞。
如此看來,第一顆產下家雞的雞蛋,可能是由相當接近於原雞的個體所生下。從這個角度來說,答案就是先有雞才有蛋。
雞的考古證據與人類馴養
根據近期在《PNAS》等學術期刊登載的研究,我們越來越清楚家雞與蛋在考古上的互相佐證,也能側面說明上面的論述可能是正確的:
1. 東南亞紅原雞
圖/Wikimedia Commons
多數專家認為,家雞最初的馴化地帶可能集中在東南亞一帶,例如泰國、緬甸、雲南等地區,因為那裡是紅原雞主要棲息的地方。
在農耕普及之前,當地原住民或許只是偶爾捕捉原雞;直到人類開始種植稻米或小米,大片次生林、穀物田成了原雞理想的覓食棲地,進而讓人類有機會與牠們保持更密切的互動,最終促成了馴養關係。
2. 遺骸與年代測定
有不少原本被認定年代非常古老的雞骨,經過更嚴謹的碳十四測定後,發現其實是後期侵入或被誤判,導致家雞歷史超古老的說法大幅修正。
類似案例曾在中東、歐洲及印度河流域多處發生,顯示嚴格的考古驗證確實會讓家雞在地球上的出場時間往後推。
3. 雞的全球化
雞在確立家畜地位後,伴隨人類航海與商貿遷移,才分別進入非洲、歐洲及大洋洲。而當時家雞在許多早期文明遺址常以完整雞骨形式被供奉或隨葬,而非簡單的食用殘骸,顯示初期人類對雞抱持更高的象徵或宗教意義,並非純粹為了肉蛋而飼養。
-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多面向的衍生討論
除了演化與考古的證據,有些科學家也從分子生物學和量子理論的角度,對雞與蛋的先後關係做出大膽的推測。例如有研究發現,新型呼吸輔酶的演化時間點似乎比預期早,代表有些生物體很可能在氧氣充足以前,就具備利用氧氣進行代謝的潛能;也就是說,雞與蛋並不是唯一的生物學悖論,或許在更深層的演化流程中,還存在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樣令人困惑的循環起點問題。
甚至還有物理學家嘗試用量子非定序的實驗,展示在某些極端條件下,因果順序並不是完全線性的;也就是說,雞可同時被視為蛋的起因與後果。但這些量子結論目前多被認為僅適用在超微觀層次,尚不至於推翻主流生物學對蛋先於雞的普遍認知。
你的問題決定了你的答案
說了這麼多,其實這項爭論之所以能長期吸引大眾,就在於「討論本身比答案更具意義」。它既是一種激發好奇心的哲學隱喻,也反映人類對時空因果關係的無限想像。
但如果你只想要一個簡單易懂的結論,或是想在與人的討論中取得一個結論,那麼,從宏觀生物史和考古實證來看,蛋的確在雞之前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答案是蛋比雞更早出現。至於「第一顆能生出家雞的蛋」和「第一隻家雞」,誰又更早問世,那麼答案就有可能是雞比蛋更早出現。
結論來說,你問的是哪一種蛋,決定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事實查證或資料來源
1. A novel quinone biosynthetic pathway illuminates the evolution of aerobic metabolism
2. The biocultural origins and dispersal of domestic chickens
3. The first dinosaur egg was soft
4. Unscrambling the genetics of the chicken’s ‘blue’ e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