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是指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往,乃见”的简略记述[1]。《三国演义》[2] 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
三顾茅庐,戴进绘,绢本墨笔,纵172.2厘米,横10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荔园长廊彩绘:刘备路访水镜荔园长廊彩绘中的徐庶荐诸葛故事长廊彩绘故事: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图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谈话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又称《草庐对》)。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后来的种种攻略皆本于此。
目录
1 成语典故出处
2 后世小说故事
3 对后世的影响
3.1 文学的模仿
4 现代用法
5 相关成语
5.1 初出茅庐
5.2 如鱼得水
6 注释
成语典故出处
编辑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前出师表》
后世小说故事
编辑
《三国演义》描述刘备和关羽,张飞一起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下山帮忙做军师。但他们第一次去他不在,第二次诸葛亮又刚好出了门,第三次诸葛亮在睡觉,他们等到太阳下山,诸葛亮才睡醒,诸葛亮被刘备三次拜访的诚意所感动,终于答应帮助刘备。
对后世的影响
编辑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朝 杜甫 《蜀相》颈联。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明朝 游俊题于“三顾堂”正门的对联。
“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鼎足未安星有陨,阵图留于浪涛舂。”-- 明朝 唐伯虎《三顾》。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白居易 《咏史》。
文学的模仿
编辑
后世小说的情节模仿者:
如《东周列国志·第26回》歌扊扅百里认妻 获陈宝穆公证梦。[可疑]
日本文学中的竹中重治(1544年-1579年)。
《武功夜话》“三请竹中”。
《绘本太阁记》“七顾栗原山”,人称“太阁七顾”。
柴田炼三郎的《丰臣秀吉传记》。
竹中重治之子,竹中重门所著的《丰鉴》中,作了“今孔明”的比方。
现代用法
编辑
“三顾茅庐”的现在用法是企业为了求贤良栋材,亲自拿优渥的条件去寻问之,这就成了“三顾茅庐”。
相关成语
编辑
初出茅庐
编辑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3]
如鱼得水
编辑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近闻刘豫州三顾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就是说好像鱼和水般的契合。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或很适合的环境。[4]
注释
编辑
^ 《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
^ 《s:三国演义/第0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 成语:初出茅庐 华文成语辞典[永久失效链接]
^ 成语:如鱼得水 华文成语辞典[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