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大将常遇春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了。
常遇春是明朝的开国将领,他早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凭借着自己的勇武和善射,常遇春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据说他一生未曾败北,其才干能统领十万兵众,所以也得了一个绰号叫“常十万”。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率军攻取了元大都和元上都后,率兵班师回朝,在行军至柳河川时患上了卸甲风,不久便病逝了,享年四十岁。
到底什么是卸甲风?
卸甲风这么可怕,那么到底什么是卸甲风呢?
卸甲风中的这个“风”字,不是指自然界的风,也不是指风潮、跟风,而指的是“中风”。
这种中风的原理说起来也十分的简单。
在古代,士兵们行军打仗都会穿上厚厚的铠甲来防御冷兵器的袭击,减少伤害。在战争或急行军结束后,由于剧烈运动,再加上铠甲不透气,士兵们的身体就会分泌出很多汗水,燥热难当。这时候,如果有士兵贪图凉爽立即卸下盔甲,甚至卸甲后立刻饮冷水、冷酒,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患上卸甲风。
在中医看来,这是因为人体在大汗之后,腠里不固,风邪易侵,继而导致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最终导致气血不通,是“中风”的一种。由于它的形成原因是卸去盔甲造成的,所以便被称为“卸甲风”。
从现今的医学理论和西医理论来看,这是因为人体运动之后,血液循环加快,陡然遇到寒冷的刺激后,肌肉会产生一种无菌性炎症,即“腰背肌筋膜炎”。
所以古代军队在行军或打仗完后,将军们都要求士兵们不能立即卸掉盔甲,即便是再热再累也得忍着,就是为了避免他们患上卸甲风。
知道有卸甲风,为什么还要卸甲?
虽然古代医疗卫生水平比较落后,但对于卸甲风这种疾病,人们还是有所了解的,尤其是在军队中,那是必备的一个知识。
既然将士们知道有卸甲风的存在,那为什么还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强行卸甲呢?这主要是因为太重、太累、太热的缘故。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铠甲就已经诞生了。原始人为了抵御野兽的进攻以及部分植物对人体的伤害,将藤、木、皮革等围在身上,这就是最初的铠甲原型。
到了先秦时期,人们用皮革制造铠甲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做出铠甲能够覆盖身体的主要部位。战国末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的铠甲开始出现,后来成为了封建时期铠甲的主要形制。
那时候的人们将铁块锻成甲片,然后退火脱碳,使其具有韧性,最后再用皮条、牛筋、铆钉进行组合,一套铠甲就完成了。
铠甲的形制在历朝历代虽然有所不同,但逗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重”!
《释名·释兵》中有言:“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这句话正好说明了铠甲厚重的特性。
毕竟这玩意儿是保命用的,做得太水的话很可能会因此而丧失性命,所以是不能偷工减料的。
那么古代的铠甲到底有多种呢?
经考古发现,汉代的铠甲约有22斤重,唐代的铠甲超过了30斤,宋代的步人甲则重达58斤,明清时期的铠甲也多在40斤左右。先秦时期的藤甲、皮甲总体来说较铁甲轻。
这么重的铁疙瘩套在身上,而且还有长矛、弓箭等兵器,一个普通士兵身上的负荷怎么也得有个50来斤。
背着50来斤重的东西,到处奔跑和人打架,有多累是可想而知的。
另一方面,铠甲不光重,穿上它后不仅累,而且还热。这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铠甲是由铁制成,密封性较好,透气性差,再加上铁是热的良导体,一旦阳光照射,铠甲内人体的温度会迅速上升。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里面简直如蒸笼一般的存在。
二、铠甲不仅有铁片,其内部还衬有棉花、布料的,这主要是出于舒适性和保暖性两方面考虑。因为古代大多数在秋冬作战,所以让铠甲有保暖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当将士们行军打仗完后,剧烈的运动会产生大量热量,再加上厚重铠甲吸热不散热,这种滋味是真的不好受。
而且将军的铠甲都是特制的优良铠甲,铁片更厚、铠甲更重、棉花更多,所以自然也就更热了。
在这种又累又热的情况下,便会有人忍不住卸甲,所以便会出现患上卸甲风的情况。
卸甲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
卸甲风不仅存在于古代的军营中,在我们现今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可能会出现。
记得小时候在外面和小伙伴们疯狂的玩耍,累的满头大汗,回家后,奶奶都要叮嘱我们:再热也不能脱衣服,也不能喝凉水、凉茶,更不能吹电风扇、洗冷水澡,要等身体凉下来后才能干这些。
这就是害怕我们患上卸甲风!
现如今,很多人在夏天的时候热得满头大汗的时候,会吃冰棍、冰西瓜、冲凉等来给自己降温。但我需要叮嘱一句的是:
给自己降温要慎重,当心患上卸甲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