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佚名 《寒鸦图》
宋 梁楷 《疏柳寒鸦图》
《疏柳寒鸦图》页,宋,梁楷绘,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6.4厘米,横24.2厘米。本幅款识:“梁楷”。
图绘枯柳疏枝,两只乌鸦栖息于树干上,一只低头啄食,一只仰望高空,与远处的飞鸦呼应成趣,另有一只飞临树干。几枝败柳将冬季萧瑟的气氛巧妙地烘托出来,四只寒鸦形神各异。乌鸦头尾以浓墨点染,羽翼用焦墨勾写,腹部略敷白粉,更突出鸦头之黑,笔简神丰。
梁楷的“减笔”画既带有文人的笔墨情趣,又能对物象高度概括,具有传神的效果,这在两宋花鸟画中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画法对元代的颜辉、明代的徐渭、清代的黄慎、近代的任伯年等著名画家都有较大的影响。
寒鸦图这种题材在宋代出现之后,很快在文人这一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共鸣,从而使这一题材成为表达自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我本真的一种常见构图模式。
元 罗稚川 《古木寒鸦图》
明 唐伯虎 《枯木寒鸦图》
《枯木寒鸦图》扇页,明,唐寅绘,金笺,墨笔,纵17厘米,横49厘米。
扇页有自题:“风卷杨花逐马蹄,送君此去听朝鸡。谁知后夜相思处,一树寒鸦未定栖。唐寅赠懋化发觧。”钤“唐伯虎诗画印”朱文印。
此图是唐寅赠友人的离别之作,画作上没有祝福之意,而是充满忧患的情绪。图中突兀的山石后是一株枝叶飘零的枯木,它与方硬的山石构筑出凄清荒寒的意境。寒鸦或栖于枝头,或振翅飞临,它们的噪动没有给画作带来一丝生机,反而更增添苍凉萧瑟之感。此图虽然没有落创作的年款,但是从作者题诗的书体、精练准确的用笔、酣畅淋漓的施墨及生动传神的物象造型推断,此作应是唐寅晚年所绘,画作流露出的是他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情怀,和对友人及自己在当下恶劣的社会环境中,难以寻求发展及惬意生存的担忧。
清 八大山人 《枯木寒鸦图》
《枯木寒鸦图》轴,清,朱耷作,纸本,墨笔,纵178.5厘米,横91.5厘米。
本幅表现隆冬时节,4只落寞的寒鸦在残石败枝上栖息的情景。寒鸦的羽毛先以淡墨晕染,趁湿在淡墨上罩以浓墨,浓淡墨交融处显现出羽毛柔软、细密的质感。鸟的眼眶为一笔圈成的椭圆形,靠近上眼眶处以重墨点睛,一付“白眼向人”的神色顿现笔底。鸟儿孤傲不驯的神态最能体现作者坚韧倔强、磊落不羁的个性。
本幅款署:“八大山人写。”钤“遥属”朱文印, “可得神仙”、“八大山人”二方白文印。
虽然此图无年款,但是依据其落款“八大山人”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写法的特点,可推断此幅是朱耷70岁以后的代表作。
清 王翚《秋树昏鸦图》
《秋树昏鸦图》轴,清,王翚绘,纸本,设色,纵118厘米,横74厘米。
本幅自题七言诗一首并款署:“小阁临溪晚更嘉,绕檐秋树集昏鸦。何时再借西窗榻,相对寒灯细品茶。补唐解元诗。壬辰正月望前二日,耕烟学人王翚。”钤“王翚之印”、“澄怀”、“不二法”、“来青阁”朱文印,“清晖老人时年八十有一” 白文印。
“壬辰”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作者时年81岁。
此图曾被清末孙毓汶、庞莱臣收藏,鉴藏印有:“莱山真赏”、“虚斋鉴定”等共8方。
此图系根据明代唐寅诗意绘制的秋林小景。构图虚实互映,扩展了画面的空间层次,得平稳淡远之势。笔法娴熟劲健,画风清丽典雅,深得江南山水浑润沉郁之趣。画中振翅盘飞的寒鸦,表现了群鸦归巢时的喧闹景象,成为秋林万籁归于沉寂的前奏,具有“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此图作为王翚晚年的代表作,不仅显示了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底,还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清淡质朴的文人画风。
清 査士标 《枯木寒鸦图》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寒鸦图中那种不安定的情绪,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赋予一种略显迷惘而惆怅的画面特质。暗流涌动之下,始终有一种风骨蕴含其中,哪怕在寒意弥漫的清冷寂寥的境遇下,即使形销骨立,依然坚守着内心深处那种倔强的自我,这种可贵的姿态正是寒鸦图的内在核心价值所在。
清 高凤翰 《古木寒鸦图》
清 恽南田 《古木寒鸦图》
明 王铎 《秋山寒鸦图》
明 李流芳 《寒鸦图》
清 王震 《古木寒鸦图》
花鸟画口诀大全,快背起来不用愁画不好
画个南瓜,竟然也这么美!
雪,下在古画中,落在人心里!
有一种美,叫做唐云笔下的花鸟
书画界十大俗气书画家
想学国画?找国画教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