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红杉树森林,(https://xueqiu.com/6604106891/148869307)
中医的膀胱与尿胞到底指的是什么?
从尿液的生成论膀胱与胞(俗称尿胞)的关系
膀胱与胞是两个紧密相连但功能不同的器官,膀胱贮藏津液,胞储存尿液;膀胱无上口,水液是循下焦渗入膀胱的;胞就是现代解剖学的膀胱,中医膀胱指的是覆盖于膀胱上的腹膜。只有如此,才能解释位于现代解剖学膀胱(中医谓之胞)之外且与之紧密相连的中医学的膀胱,古人是如何将其确立为腑的,且言之凿凿地认为"胞居膀胱之中" ; 也才能解释为何会产生膀胱藏津液、胞(尿胞)贮尿液这样如此迥异于西医学的认识。
中医的膀胱与尿胞到底指的是什么?
药小匣
笔者连续刊发了三篇文章:第一篇《中医是否发现了膀胱上口?》,通过历史文献考查,以确凿的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的王清任,也认为“膀胱有下口,无上口”。正是由于没能发现膀胱之上口,所以自《内经》以至清代末年,中医一直认为水液是从小肠之下口——阑门渗出,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的,这是中医关于尿液生成的传统认识。
猪尿胞=膀胱???膀胱膜是半透膜,蔗糖分子不能透过,水分子可以透过。这个实验证明,如果人的气化能力正常,裹藏在膀胱里面的津液是会被蒸发出来供给身体之用的,因为半透膜的作用,尿液分子颗粒比较大,不能被气化而溢出膀胱。所以年轻人因为阳气足,气化功能好,膀胱气压的压力控制强悍,始终能够保持尿液水平面被控制在在尿感神经位置以下,因此通常没有排尿感,所以年轻人夜间起夜情况非常少。而老年人就恰恰相反,因阳气不足,气化功能控制能力减弱,尿液储量增大,尿液水平面容易触碰尿感神经开关,所以使得老年人夜间甚至是白天,尿频尿急时有发生。
下图:精道上面一共有两个管道:一个是通卫的总管道;一个是通脊骨的管道。
精道在妇女名为子宫,精道下孔归玉茎,膀胱无上口,有下口,下口也归玉茎(男女生殖器)
下图是西医解剖图:尿的形成过程
第二篇《中医的膀胱与尿胞是两个功能不同的脏器》,以膀胱贮藏津液、尿胞储存尿液为切入点,明确指出:无论是《内经》,还是后世诸家,均认为膀胱是贮藏津液之所,并非如当今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著作所说的那样:膀胱储存尿液。
第三篇《膀胱气化、肾气化,还是三焦气化?》,自尿液乃津液气化而成入手,得出了传统中医认为三焦是机体气机气化的场所、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机气化的结论,与传统中医认为尿液的生成与排泄是下焦的功能的说法形成首尾呼应。
这三篇文章,可以说是一个逻辑严密、层层推进的体系结构。还原了传统中医学对膀胱与尿胞认识的本来面目,纠正了我们教科书中诸多错误的说法。但由于现在的中医学人,大都是从学习中医教科书入门的,在他们的脑海里与心目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教材说的就是对的!我老师是这样讲的,我老师的老师也是这么说的,所以就是对的!我虽然以严谨的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指出了现在教科书中流行已久的错误,大部分人读了之后,会有茅塞顿开之感——我们的教科书误人不浅啊!但是也有很少的人,不理解我的良苦用意,甚至怀疑我这样深入探究有何意义!现在,我就先回答这个问题。
“小肠火”是中医特有的病名,至今老百姓也还这样说。实际上,指的就是现代医学的下泌尿系感染,为什么称为“小肠火”呢?因为传统中医认为水液是自小肠下口循着肠系膜(下焦)渗入膀胱而成为小便的(胡说八道,尿液是从肾盂的输尿管而来,但是前半句是正确的,即小肠下口渗入膀胱周围的清清之水而成为供养身体之水在小肠和命门之火的作用下,顺着肠系膜源蒸蒸而上至肺,进而参与血液之中的水循环),小便淋漓涩痛、尿频等症状属于“热”(火为热之极),于是就将尿频、尿急、尿痛的下泌尿系感染名之为“小肠火”。
“利小便以实大便”是中医治疗泄泻的特有治疗方法,为什么“利小便”就可以“实大便”呢?因为传统中医认为自胃进入小肠的水液,从小肠下口——阑门渗出,循下焦渗入膀胱而成为尿液,滓秽糟粕传入大肠,大便稀了(泄泻)就是水液自下焦渗入膀胱的少了,传入大肠的多了,于是就在这种理论认识指导下,通过淡渗利湿法使水液从小便排出,传入大肠的水液少了,大便自然成形了,泄泻也就止住了。
可见,探讨和还原传统中医学关于“膀胱无上口”“水液是循下焦渗入膀胱而成为尿液”等认识,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价值,而且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小肠火”“利小便以实大便”等中医特有的病名与治疗方法,也有着临床指导作用。
1.气化所出为何物?
膀胱所藏之津液,“气化则能出”,所出之物为何?王冰注云:“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閟隐不通。故曰气化则能出矣。”即所出者为“溲便”。吴崑、马莳、张介宾、李中梓、张志聪等皆宗其说。而《诸病源候论》却云:“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1]
《太平圣惠方》更云:“膀胱者,津液之腑,宣行阳气,上蒸入肺,流化水液。液连五脏,调养骨髓;其次为脂膏,为血肉,上余为涕泪,经循五脏百脉,下余为小便。”[2]明确指出“所出”不仅有尿液、涕泪,而且还能取其精华,以养人体。
此外,高士宗注曰:“得阳热之气,而津液始达于皮肤,故气化则能出矣。”[3]亦即“所出”为汗。对此,不少医家多有发挥。
如《医学实在易》云:“《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言其能得气化,而津液外出,滋润于皮毛也。若水道之专司,则在三焦之腑,故《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言其热气布护,使水道下出而溺也。《内经》两‘出’字,一为外出,一为下出。”[4]
《读医随笔》云:“津液为汗之源,膀胱气化则能出汗,故仲景发汗取之太阳。水道,为行水之道。三焦得职,则小水通调。须知外出为膀胱之津液,下出为三焦之水道也。”[5]《血证论》曰:“汗者,气分之水,其源出于膀胱。”[6]
近人曹颖甫先生在《伤寒发微》中亦云:“太阳寒水之气,循手少阳三焦上行,外出皮毛则为汗;由手少阳三焦下行,输泄膀胱则为溺。”[7]
综合历代医家之论,“气化则能出”其所出之物有尿液、汗液、涕泪等,更重要的则是寓有取其精华,加以回收、利用之义。《内经》时代,人们是否也这样认为呢?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明确指出水谷精微所生之津液,可“变化”为溺、气、汗、泣(泪)、唾五种不同的物质。该篇又说:“以温分肉,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此则是说津液也能“化”为“膏”等有益的物质,以充养人体。若此,则与上述所说正合。
2.胞是现代解剖学的膀胱,膀胱是覆盖于现代解剖学膀胱上的腹膜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胞非指膀胱,二者位置相连,功能有别……胞为尿胞,相当于现代医学解剖结构之膀胱,功能上亦相近……膀胱在形态上似乎类似于现代医学解剖结构之肾盂及输尿管,但是从功能上却无法对等。”[8]这种说法虽较以前的认识有所进步,但并未能真正搞清楚膀胱与胞的关系。而廓清二者的关系,明确它们的物质实体,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的某些关键性问题颇有裨益。
胞既然贮存尿液,那么无疑指的是现代解剖学的膀胱,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现代医学的膀胱仅相当于中医学的‘胞’,《灵枢·五味》‘膀胱之胞薄以懦’、《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的论述,便足以证明。”[9]而中医所说的位于“胞”之外且与之紧密相连的“膀胱”,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哪一个组织或器官呢?
笔者已经指出:三焦的物质实体——腹膜,承担着饮食物的腐熟、消化吸收以及精气输布、代谢产物的排泄等诸多与水谷精微运化和水液代谢有关的功能。其中的下焦——肠系膜,主要的功能是“泌别清浊”,即将从下焦其始处的“阑门”分出的“水液”渗入膀胱。“水液”包括“水”和“津液”两部分,下焦(肠系膜)在“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10]的过程中,通过气化作用将其转化为溺、气、汗、泣、唾并“和合而为膏,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11]
而膀胱与腹膜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膀胱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壁的厚度随尿液充盈程度而异。空虚时膀胱全部位于盆腔内,仅有一面被腹膜覆盖,为腹膜外位器官;充盈时由腹前壁返折向膀胱的腹膜也随之上移至耻骨联合上方,此时膀胱大部分被腹膜覆盖,为腹膜间位器官[12]。明乎上述两点,则中医的膀胱到底是指现代解剖学哪一个物质实体,则迎刃而解了。
行文至此,繁琐的论证已属多余。既然传统中医认为水液是循肠系膜(下焦)“渗入”膀胱的,且在“渗而俱下”的过程中,能将其中所含的精微物质再加以转化和利用,那么,中医的膀胱无疑指的就是覆盖于现代解剖学膀胱上的腹膜。因为不如此,则难以解释位于现代解剖学膀胱(中医谓之胞)之外且与之紧密相连的中医膀胱,古人是如何将其确立为腑的,且言之凿凿地认为“胞居膀胱之中”,难以理解为何会产生膀胱藏津液、胞贮尿液这样的迥异于西医学的认识。
至于有人也“从尿液的产生与排泄”而诠释之,得出了中医的膀胱“至少可以涉及西医学的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胞)、尿道等部位”[13]的结论,无须说解,一望便知其大谬不然。除不能解释上述两点外,更重要的是:在西医传入之前,中医对肾盂、输尿管从来都没有发现和认识,难道古人是凭空造出膀胱一腑的?果如此,那无异于说中医是玄学。其致误的原因,无疑是“以西解中”不良学风作祟的缘故。
注:余将亲见诸脏腑显隐之形,绘于其后。计四十二件。
左气门、右气门两管归中一管入心,由心左转出横行后接卫总管。心长在气管之下,非在肺管之下,心与肺叶上棱齐。
肺管至肺分两权,入肺两叶,直贯到肺底皆有节。管内所存皆轻浮白沫,如豆腐沫有形无体。两大叶大面向背,小面向胸,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
膈膜以上仅止肺、心、左右气门,余无他物。其余皆膈膜以下物,人身膈膜是上下界物。
肝四叶,胆附于肝右边第二叶,总提长于胃上,肝又长于总提之上,大面向上,后连于脊,肝体坚实,非肠、胃、膀胱可比,绝不能藏血。
胃府之体质,上口贲门在胃上正中,下口幽门亦在胃上偏右,幽门之左寸许名津门,胃内津门之左有疙瘩如枣名遮食,胃外津门左名总提,肝连于其上。胃在腹是平铺卧长,上口向脊,下口向右,底向腹,连出水道。
脾中有一管,体像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等,脾中间一管,即是珑管,另画珑管者,谓有出水道,今人易辨也。
气府俗名鸡冠油,下棱抱小肠,气府内、小肠外乃存元气之所,元气化食,人身生命之源全在于此。此系小肠,外有气府包裹之。
中是珑管,水由珑管分流两边出水道,由出水道渗出,泌入膀恍为尿。出水道中有四血管,其余皆系水管。
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名曰阑门,大肠下口即肛门。
膀胱有下口,无上口,下口归玉茎。精道下孔亦归玉茎,精道在妇女名子宫。
两肾凹处有气管两根,通卫总管,两傍肾体坚实,内无孔窍,绝不能藏精。
舌后白片,名曰会厌,乃遮盖左右气门。喉门之物。
古人言经络是血管,由每脏腑向外长两根。惟膀胖长四根。余亲见厅余脏腑,并无向外长血管之形,故书于图后以记之。
~~~~~~~~~~~~~~~~~~~~~~~~~~~~~~~~~~~~~~~~~~~~~~~~~~~~~~~~~~~~~~~
《医林改错》上卷 会厌、左气门、右气门欲知脏腑体质,先明出气、入气、与进饮食之道路。
古人谓舌根后名曰喉,喉者候也,候气之出入,即肺管上口是也。喉之后名曰咽,咽音咽也,咽饮食人胃,即胃管上口是也。谓咽以纳食,喉以纳气,为千古不易之定论,自灵素至今四千年来,无人知其错而改正音,如咽咽饮食入胃,人所共知。惟喉候气之出入一节、殊欠明白。不知肺两叶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有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为两权,入肺两叶,每权分九中权,每中权分九小权,每小权长数小枝,枝之尽头处,并无孔窍。其形彷佛麒麟菜,肺外皮亦无孔窍,其内所存,皆轻浮白沫,肺下实无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先贤论吸气则肺满,呼气则肺虚。此等错误,不必细辩,人气向里吸,则肚腹满大,非肺满大;气向外呼,则肚腹虚小,非肺虚小。出气、入气、吐痰、吐饮、唾津、流涎,与肺毫无干涉。肺管之后,胃管之前,左右两边凹处,有气管两根,其粗如箸,上口在会厌之下,左曰左气门,右曰右气门,痰饮津涎,由此气管而出。古人误以咳嗽、喘急、哮吼等症,为肺病者,因见其症自胸中来。再者,临症查有外感,用发散而愈;有燥痰,用清凉而愈;有积热,用攻下而愈;有气虚,用补中而愈;有阴亏,用滋阴而愈;有瘀血,用逐瘀而愈。扬扬得意,立言著书,以为肺病无疑。不知左气门、右气门两管,由肺管两傍,下行至肺管前面半截处,归并一根,如树两权归一本,形粗如箸,下行人心,由心左转出,粗如笔管,从心左后行,由肺管左边过肺入脊前,下行至尾骨,名曰卫总管,俗名腰管。自腰以下,向腹长两管。粗如箸,上一管通气府,俗名鸡冠油,如倒握鸡冠花之状。气府乃抱小肠之物,小肠在气府是横长,小肠外、气府内,乃存元气之所。元气即火,火即元气,此火乃人生命之源。食由胃入小肠,全仗元气蒸化,元气足则食易化,元气虚则食难化。此记向腹之上一管。下一管,大约是通男子之精道、女子之子宫。独此一管,细心查看,未能查验的确,所以疑似。以俟后之业医者,倘遇机会,细心查看再补。卫总管,对背心两边有两管,粗如箸,向两肩长,对腰有两管,通连两肾,腰下有两管,通两胯。腰上对脊正中,有十一支管连脊。此管皆行气,行津液。气足火旺,将津液煎稠,稠者名曰痰;气虚火衰,不能煎熬津液,津液必稀,稀者名曰饮。痰饮在管,总以管中之气上攻,上行过心。由肺管前气管中,出左右气门。痰饮津涎,本气管中物,古人何以误为肺中物?因不知肺管前有气管相连而长,止知痰饮津涎自胸中来,便疑为肺中物,总是未亲见脏腑之故。手握足步。头转身摇,用行舍藏,全凭此气。人气向里吸。则气府满,气府满,则肚腹大;气向外呼,则气府虚,气府虚,则肚腹小。卫总管,行气之府,其中无血。若血归气府,血必随气而出,上行则吐血、岖血,下行则溺血,便血。卫总管之前,相连而长,粗如箸,名曰荣总管,即血管,盛血,与卫总管长短相等,其内之血由血府灌溉。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加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精汁详胃津门条下。前所言会厌,即舌后之白片,乃遮盖左右气门、喉门之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