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年,朱元璋派人来到宋濂隐居的地方,想要邀请他出山。可宋濂却因为自己身体多病、父母年纪大、性格懒散、为人简单等多种理由,婉拒了这个邀请。
不过,最终宋濂还是答应了这个聘请。也许在他心里,朱元璋身上有那种“明君”的风范,让他看到了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没过多久,宋濂就接到了朱元璋的召唤,来到了南京。一进朝堂,他就被任命为江南儒学提举,负责给太子讲授经典,后来又调任居注。
宋濂在任职期间,朱元璋对他非常看重,频频重用。他的官职一路攀升,直到退休前升到了正三品的等级。
朱元璋在朝堂上不止一次当着大臣们的面表扬宋濂,他曾说道:“我听说,最卓越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往下是君子。”
“宋濂伺候我整整十九年,从未说过一句谎话,也从来没有嘲笑过谁的缺点,他不仅是君子,简直可以称作贤人了。”
再说了,朱元璋还亲手调制甘露,和宋濂一块儿享用,亲切地称他为“纯臣”。
这份赞美和荣誉,简直是对臣子们来说最大的荣耀。而宋濂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忠诚的态度来报答朱元璋的恩情。
那时候,朱元璋觉得“天子之子”可真肩负重任,培养接班人可真是费尽心思。而想要太子将来成为一个明君,离不开一位好老师的耐心教导。
就这样,宋濂成了太子朱标的老师。据说,宋濂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干了十多年。
在教学的时候,宋濂特别看重教育方式。他不仅用儒家思想来教导,还会结合历史和现实,讲述一些经验和教训。
有那么一次,宋濂回老家看亲戚,心里却始终挂念着太子的学习情况,时常写信叮嘱、指导。太子对宋濂也是特别尊敬,总是认真听取他的建议。
另外,宋濂还专注于《元史》的编纂工作。明朝刚建立时的一大礼乐制度,很多都是他的贡献。
在朱元璋身边当官的那些年里,宋濂经常给他讲授“帝王之学”,劝他该怎样治国,引导他成为一个“仁义之君”。
在和朱元璋频繁接触的过程中,宋濂慢慢对他的性格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意识到,朱元璋和自己心里所设想的“仁君”形象,似乎还是有点差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其实通过几个小事,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朱元璋的“偷窥”
洪武三年,宋濂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降职;随即,洪武四年,他又遭遇了第二次贬职。
这两次被降职,并不是因为宋濂做了什么天大的错事,恰恰相反,都是因为一些小事让这位皇帝动了怒。
这两次的碰壁,使得宋濂在处理事务时更加谨慎。实际上,宋濂一向的风格都是稳重内敛、细致周到的。
他的做官原则,用两个字就能说清楚——“温树”,意思就是“多做少说”。
有一次,宋濂家里来了客人,聊天时客人随口问了点政治上的事,宋濂只是淡淡一笑,没做回应。
那客人满心困惑,忍不住询问怎么回事。宋濂慢慢举起手,指着墙上他自己写的“温树”两个字。客人顺着他指的地方一看,立刻明白了,便不再多说。
当然,朱元璋和宋濂之间的矛盾可不是小打小闹,在政治上,他们的看法也差得远呢。
出于政治考量,刚开始建立政权时,朱元璋对知识分子表现得很“礼遇”;可等他坐稳了龙椅,权力也越来越牢靠后,简直就像变了个人一样。
他完全不再像从前那样对文人表示礼遇,反而明显表现出轻视的态度,就连宋濂也未能幸免,虽说宋濂还是他赞赏的“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的名声可真是响亮,前来朝贡的使者们都争着买他的文章,简直把它当成宝贝来捧。可在朱元璋看来,这份声望却成了他心中疑虑和不快的根源。
宋濂快要退休回家享受晚年了,朱元璋还是表现出“关心”,但这份“关心”里藏着别的算盘。
这一天,宋濂照旧前来上朝。大殿上,朱元璋忽然脸带笑容地盯着宋濂,问他昨晚上是不是在家里喝了酒。宋濂心里一紧,但还是如实回答,生怕有一点儿隐藏。
接着,朱元璋又问起昨晚的客人是谁,还想知道准备了些什么吃的。宋濂继续如实作答,但心里却是猜想着,皇帝到底是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呢?
宋濂刚回答完,朱元璋突然大笑,直言:“哈哈,果然你没骗我!”这一下,宋濂才明白,自己的所有行为都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根本无法隐藏。
无论是走访的宾客,还是餐桌上的闲聊,朱元璋都了如指掌。因此,宋濂要是说了一句谎话,恐怕脑袋就得搬家了。
朱元璋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防止大臣们对他搞什么小动作。他这也是在提醒官员们:在我面前得老实,最好别想着耍什么花招。
实际上,宋濂并没有太多的野心。那会儿的他,更多的是想享受和儿孙们团聚的快乐,过上安稳的晚年,哪里会有二心呢?可惜这位皇帝的猜忌心实在是太重了。
从帝王之师到风雪谪臣
退休后的宋濂愈发小心翼翼,过得也是极其简单乏味。他每天把自己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什么政务、世俗的琐事都与他无缘。
显而易见,宋濂这样做就是想躲开政治的纷争,生怕“说多了就出事”,自己惹上麻烦。不过,即便他再怎么小心翼翼,政治的风波还是没放过他。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为“擅权植党”的罪名把胡惟庸给处死了,接着就拉开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针对“胡党”的整顿行动随之而来。
这次清洗行动的规模之大、手段之狠,让人感到震撼。
太子朱标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惊呆了。他连忙赶去见父皇朱元璋,希望为自己的老师说几句话。
他哭得很是伤心,眼泪止不住地流,恳切地讲述着宋濂的伟大贡献和对他的教诲,希望能够感动父皇,给老师留点情面。可朱元璋却愤怒地大声说道:
“那就等你当上皇帝再说吧!”
看到朱元璋的脸色,朱标心里明白,不管自己说啥,父皇的决定已经动不了。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也为救老师的命,他愤怒地跳进河里,选择以死抗争。
一听太子跳河的消息,朱元璋瞬间慌了。赶紧下令派人下去救太子,还严厉侧言,若是太子出了什么事,所有人都得去陪葬。
幸好救得及时,朱标没啥大问题。朱元璋这颗悬着的心终于松了一口气,不过心里的怒火可没消,他立刻大吼道:
“傻小子,我杀人跟你有啥关系!”
“师傅受了刑,孩子怎能不死呢?”朱标哭着说道。
玛皇后和太子在这件事上倒是齐心协力。据史料透露,马皇后得知宋濂的事情后,便开始吃素了。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心中满是疑惑,于是就问皇后为何要吃素。皇后满脸愁苦地说道:
“我听说宋先生快要被处死了,我这是在向上天求个情。”
朱元璋一脸困惑,不知道从哪说起。接着,皇后给他解释了原因。她说,若是在百姓之中,找个私塾老师来教导孩子们,他们肯定会铭记老师的恩情一辈子。
宋濂教授太子和各位王爷的经典著作已经多年,真的是费尽心力,怎么能把他给杀了呢?而且宋濂早已辞去了官职,住在家里,又怎么可能和京城里的事扯上关系呢?
最后,在皇后和太子的劝说下,朱元璋放弃了处死宋濂的想法,决定将他流放。
宋濂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这比死还难受。为什么呢?流放可不是随便走走,而是得带着镣铐,一路颠簸到流放的地方。
要知道,宋濂那个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这对他身体来说可真是个不小的折磨。
宋濂遭遇了全家流放的毁灭性打击。孙子宋慎惨遭杀害,次子宋璲也因牵连而死,家里瞬间变得支离破碎。
他感到无比悲伤、失望与痛苦,在这身心双重的重压之下,宋濂彻底走上了绝路。
最后,在被押送的路上(如今的重庆奉节),宋濂去世了,享年72岁。那时候,连当地的官员都来送上吊唁和祭奠。
关于宋濂的去世,大家都在讨论两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宋濂在遭受双重打击后,病重不起,最后郁郁而终;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他忍受不了这种折磨,选择自尽,绝食而死。
宋濂临终时,对朱元璋是否心怀怨恨,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对朱元璋的失望肯定是相当深重的。
结语
在专制制度的影响下,个人的命运就像小蚂蚁一样脆弱。宋濂虽然是开国文臣的领头人,声名显赫,可还是因为政治斗争和皇帝的猜忌,遭遇了意外的厄运。
他言语谨慎,行事小心,热衷于读圣贤之书,想远离政坛纷争,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还是被卷入了风波,最后全家被流放,自己也在他乡客死。
“跟皇帝打交道就像跟老虎共处”,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宋濂:“布衣天子”的“草莱侍从”。樊树志《明代文人的命运》宋濂与朱元璋关系略论- 吴士勇。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宋濂之“根”- 马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