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比較過八思巴字和朝鮮半島的韓字,發覺有不少音位的字母的字形都很類似,從而認為朝鮮文字其實是從八思巴字演變而來的。在時間上,八思巴字出現的時間比韓字更早,而在高麗歸順元朝之時,相信八思巴字亦有在朝鮮半島流傳。加上有西方學者指出,其實早在朝鮮世宗發明訓民正音之前,已有朝鮮的僧侶在使用這種文字,所以有關「朝鮮文字源自八思巴字」的理解亦能成立。
参阅:
三十六字母與八思巴字
三十六字母與諺文
訓民正音的起源學說
编辑
當認爲已失傳的訓民正音解例本在1940年慶尚北道安東發現之前,很多世界各地的學家提出種多對韓字起源的學說。但是訓民正音解例本在1940年慶尚北道安東發現之後,眾多對韓字起源的爭論告終。訓民正音解例本闡明韓字的辅音和元音是根據人的口腔構造、中國古代的天地人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而創制出來的。其內容如下:
“
天地之道,一陰陽五行而已。
坤復之間爲太極,而動靜之後爲陰陽。
凡有生類在天地之間者,捨陰陽而何之。
故人之聲音,皆有陰陽之理,顧人不察耳。
今正音之作,
初非智營而力索,
但因其聲音而極其理而已。
理旣不二,則何得不與天地鬼神同其用也。
正音二十八字,各象其形而制之。
初聲凡十七字。
牙音ㄱ,象舌根閉喉之形。
舌音ㄴ,象舌附上腭之形。
脣音ㅁ,象口形。
齒音ㅅ,象齒形。
喉音o,象喉形。
ㅋ比ㄱ,聲出稍,故加劃。
ㄴ而ㄷ,ㄷ而ㅌ,ㅁ而ㅂ,ㅂ而ㅍ,ㅅ而ㅈ,ㅈ而ㅊ,o而ㆆ,ㆆ而ㅎ,其因聲加劃之義皆同,而唯ㆁ爲異。
半舌音ㄹ、半齒音ㅿ,亦象舌齒之形而異其體,無加劃之義焉。
”